【信丰县首届残疾人创业先锋】刘豫夫妇:在无声世界剪出生命华章
事迹简介
刘豫,男,1993年1月出生,因听力障碍刘豫从被断言“只能吃低保”到成为技艺精湛的理发师,用八年时间完成了从学徒到创业者的华丽转身。这位“宝宝理发屋”的创办者,不仅以“冬瓜练艺”的执着打磨技术,更以“半价公益”的温情回报社会--为困难老人和残障人士敞开爱心之门。当肢体残疾的知音爱人加入创业之路,这个50平米的理发店升华为爱的港湾:妻子李情的前台接待弥补了他的听力局限,两个孩子的欢声笑语让残缺的生命圆满。刘豫用“看口型+手势”的创新沟通法证明:障碍从不是失败的借口,而是突破的契机。
无声世界的开端
刘豫出生于信丰县正平镇,3岁那年一场高烧导致他患上听力言语多重残疾,从此坠入了无声世界。当时有人断言“这孩子只能吃低保”,但刘豫的家人坚信他可以自食其力,“家里的老一辈曾这样说:有一门手艺就不愁没饭吃,而且理发师永远不会过期,因为随时都会有人来剪头发。”妻子李情回忆说道。就这样,刘豫怀揣着家人的期望,2012年他前往一个德高望重的理发师傅门下做学徒,这一学便是四年之久。
刘豫学艺之初困难重重,因为听不见顾客的要求,他只能靠猜测和观察来理解客人想要什么样的发型。李情说:“最让人难过的不是沟通问题,而是有些顾客发现他听不见后,会直接起身离开,甚至有人会破口大骂:‘你根本就听不到,怎么能做好理发?’”但这些质疑和挫折没有让刘豫退缩,这个倔强的少年为了掌握好理发的手感和角度,每个深夜他全神贯注的用冬瓜打磨技术,这一练,便是数月。同时刘豫还善用独特的“看口型+手势”沟通法,他通过仔细观察顾客的口型和手势来理解需求,日复一日的苦练,让这个曾经被断言什么都做不好的少年,逐渐成长为技艺精湛的理发师。
“豫宝发屋”的由来
走进这家小店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“豫宝发屋”这个有点儿童趣的招牌,这个名字的背后其实藏着一个温暖的故事。李情笑着说道:“之前是叫宝宝理发屋,后面才改成了豫宝发屋,因为他的小名就叫宝宝,他家爷爷奶奶、村里人都这样叫他。”
原来刘豫的曾用名叫刘福宝,是爷爷给他取的名字,后来才改成了刘豫。当夫妻俩为自己的小店起名时,不约而同地想到了“宝宝”这个名字。他们希望将这个充满童年爱意的小名,化作小店的服务理念,让每一位进店的顾客,都能像家人一样感受到亲切与温暖。
当剪刀遇见知音
2020年,命运为刘豫送来了知音——通过亲戚的介绍,他认识了肢体残疾的李情,相似的境遇让他们迅速靠近,两人在相互理解和支持中走到了一起。婚后,夫妻二人形成了完美的配合,李情负责前台的接待,她用温暖的笑容迎接每一位顾客,弥补了听不见声音的局限;刘豫则专心的提升自己的理发技术,用一把剪刀剪出令大家满意的发型。他们就这样一前一后,共同打造这属于他们的温馨小家。
令人动容的是,他们将这间50平米的理发店,巧妙改造成一个工作与生活于一体的温馨小家。“生活跟工作混一起了,加上带小孩生活、工作全部混在一起,也算是一个温馨的小店”,李情说。发屋与孩子们的玩具和谐共处,也是孩子们临时的游乐场,女儿的欢声笑语与儿子的咿呀学语常常在理发店里响起,在这50平米的小店,却流淌着最真实、饱满的幸福感。
用爱心回报社会
随着小店的生意逐渐稳定,刘豫夫妇推出了为困难老人和残障人士“半价或免费”的公益服务。李情讲述着他们的公益经历:“时间开的久了,就会有一些社区老人、乡下的困难家庭找我们,我们就会直接去上门,因为我们自己也是属于残疾的,就看不了这种,想着就要去帮助人家。”最让他们印象深刻的一次是下乡服务的经历,那时是12月份,正是理发最多的时候,店里面有十多人排着队,但刘豫夫妇还是坚持上门理发,家属煮鸡蛋、塞红包的感谢他们,都被夫妇俩人婉拒了,但这份真情依然让人动容。直到现在,经常有行动不便的老人指定要刘豫上门理发,“这种信任和认可,比任何报酬都珍贵”。
|
|
在理发店的墙上曾经贴有一句格言:生命以痛吻我,我却报之以歌,这句话源自于刘豫学生时代的班主任所赠,从开店起就贴在墙上激励着他。李情回忆:“他觉得这句话很有意义,就自己贴了上去。”这句话不仅表明了刘豫面对困境的坚韧态度,也是李情的行动指南。2025年9月,李情正式成为了正平镇的残联专职委员,她将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帮助更多残疾朋友,将温暖带给更多需要帮助的人,诠释“报之以歌”的意义。
结语
刘豫与李情夫妇的故事是平凡而又伟大的,刘豫虽然生活在无声世界,但却用一把剪刀完成了最有力的表达;李情用她的笑容和耐心,搭建起了一座沟通的“桥梁”。这个从50平米小店生长出来的爱的故事,正在更广阔的天地里续写新的篇章。
【榜样力量】
当生命给予痛吻,有人选择哭泣,而真正的勇者会报之以歌,刘豫和李情用行动诠释:人生的精彩不在于听到多少掌声,而在于剪出多少希望。
采访专栏
初中毕业后,为什么选择了理发师这个行业?在学艺之初,遇到最大的困难是什么?
李情:他初中刚毕业就去学理发,因为他听不到声音,然后家里的长辈就叫他去学这个理发。家里老一辈这样说:有一门手艺就不愁没饭吃,这个理发师不会过期,随时都有人要剪头发,所以家里面的老人就推荐他去,在那里做学徒,就学了三四年。
他当时的困难除了沟通,还有人家顾客给他说理成什么样,就估计就不懂。最深刻的就是,每一次顾客来的时候,跟他沟通不了,人家就会直接走。然后这还不是其次,有的人还会破口大骂呢,他说为什么这样子还要去学做理发,你根本就听不到,你知道人家要剪成什么样,人家要剪什么样的发型,你听不懂?你能做的有多好?就是很多这种质疑的声音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