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您访问赣州市残疾人联合会网站! 设为主页 收藏本站 网站浏览辅助工具

今天是: 天气:

【信丰县首届残疾人创业先锋】朱晓云:在残缺中绽放的生命之花

发布时间:2025-08-26 信息来源: 赣州市残疾人联合会 作者: 浏览量:

朱晓云,男,1985年5月出生,中共党员。2004年的一场车祸导致他下肢三级残疾,历经两年的住院时光和数十次手术的煎熬。然而,在至暗时刻,华罗庚、张海迪等残疾人榜样的光芒点燃了他心中不灭的火种。2006年,康复期的他毅然借款50万,在家人的忧虑中,拄着双拐创立了婚纱摄影店,不仅实现自我价值的重塑,还为他人提供了就业的机会。面对行业的变革,2016年他敏锐转型,将目光投向广袤的田野,从100亩试验田起步,巅峰时和父亲一起承包近千亩土地种植水稻、蔬菜,2023年又新增脐橙种植百余亩。他始终铭记“残健共融”的初心,积极吸纳其他残疾人就业,为他们搭建尊严与价值的平台,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残疾人的坚韧与担当,曾荣获“江西省优秀肢残人”、“信丰县残联系统先进工作者”等荣誉称号。

灰暗田地中透进的光

朱晓云出生于1985年5月,成长在信丰县西牛镇中星村的一个普通家庭,早年,他凭借专业技能成为一名摄影师,生活充实而稳定。然而,2004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彻底改写了他的人生轨迹,车祸导致其下肢三级残疾,随之而来的是两年多、七百多个日夜的漫长住院,是十几次大小手术的无尽折磨,最长的一次手术更是做了将近20个小时。他清晰的记得换药时钻心的疼痛,哪怕痛到自己攥紧手,拽出血也没有出声,只为在泪点低的母亲面前维持坚强。这漫长的七百多天,就是他口中的“灰暗田地”。

就在这快要窒息的时刻,一束光意外的照进了朱晓云的世界——他在电视上看到华罗庚、张海迪等身残志坚、自强不息的先进事迹,这些虽然残疾却依然昂扬的灵魂,像划破夜空的星辰,让他猛然惊醒:“只要精神不倒,人活着就是希望!”看着他们这么严重的情况还这么乐观,朱晓云心里的念头变得无比清晰:“我也要站起来!”榜样的力量,不再是遥远的故事,而是穿透“灰暗田地”、真正照进他生命的那束光。

孤勇启程与涅槃重生

出院后的日子并非坦途,身体的残缺是看得见的障碍,而内心的重压更在于年迈的父母和不想混吃等死躺在病床上度过。这种无能为力的煎熬,让朱晓云决心必须做点什么,为父母分担,更为自己正名。榜样们在严重的残疾面前依然创业成功的故事,给了他破釜沉舟的勇气——“哪怕失败起码试一下,证明自己还活着!”一个大胆的想法成形:重拾摄影专业,开店创业!然而,五十万的启动资金和残疾人的身份,让家人一致反对,担忧风险,害怕失败。孤立无援之际,唯有小舅子伸出了援手:“你想闯,我就借钱你闯一下,哪怕亏了都不要紧。”这份沉甸甸的信任,成了他唯一的支点。

拄着双拐,朱晓云开始了艰难的创业筹备。他坐着同学的摩托车颠簸在尘土飞扬的路上,只为找寻合适的店面;为了采购好的设备,他咬牙买下了通往上海的硬座票,在拥挤的车厢里,因脚上支架和拄拐的不便,他忍受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,每一步,都浸透着汗水与毅力。在他的努力下,“乐乐婚纱摄影店”终于在信丰开张。开业初期,市场的冷遇、身体的限制,都是巨大的挑战。但两年后,医生告诉他终于可以试着丢掉拐杖独立行走,当他在搀扶下踉跄却坚定地迈出步伐时,那发自肺腑的笑容,是重生的喜悦,是凤凰的涅槃,他终于可以解放双手,去拥抱更广阔的天空。

从镜头取景到大地绘卷

婚纱摄影店逐步走上正轨,带来了收入与些许安稳。然而,时代的浪潮从未停歇,智能手机的普及如秋风扫落叶般冲击着传统摄影行业。朱晓云敏锐地感知到了危机,业绩下滑,赚的钱都不够发工资。面对困境,他没有固守,而是再次展现了创业者的决断力。在父亲的建议下,他将目光投向了家乡广袤的土地。2016年,他毅然收缩摄影业务,带着摄影师的敏锐观察和创业者的果敢,一头扎进了全然陌生的农业领域。

第一年,他谨慎地承包了一百亩地试种水稻,小心翼翼地摸索。初尝成功的甜头后,他逐渐扩大规模,和父亲一起承包了近千亩土地。但转型之路困难重重,莲子种植因技术不熟烂梗亏损,人员管理、病虫害防治都是严峻的考验。亏损曾让他没心思做,但朱晓云骨子里的韧性支撑着他——失败了就重新学!他刻苦钻研农业技术,起早贪黑的在田间。2019年,他成功实践“一季水稻一季蔬菜”轮作模式,迎来了高光时刻——纯利润达150万元。从捕捉光影的摄影师到守望田野的新农人,朱晓云用脚步丈量着大地的厚度,在泥土的芬芳与市场的风雨中,不断调整航向,书写着另一幅关于坚持与希望的“大地绘卷”。

残健共融的温度与尊严

创业小有成就后,朱晓云从未忘记自己走过的路,更深刻理解残疾人就业的艰难。他用自己的农场,践行着“残健共融”的理念,为同路人点亮希望之灯。他长期聘用四位轻度肢体残疾人,并根据他们的身体状况安排力所能及的工作。其中一位双手残疾的员工屡屡被工厂拒之门外,生活拮据。朱晓云的父亲推荐了他,尽管朱晓云起初也担心安全和风险,但看到对方眼中对工作的渴望,他决定给一个机会。员工异常的勤奋,常常清晨五点就到地里,晚上九点还在劳作。

第一个月发工资时,朱晓云亲自带着远超员工预期的工资和红包上门,这位朴实的汉子笑得非常开心。他说:“从来没想到我还能领工资,并且还领了这么多。”这份工作不仅给了他稳定的收入,更重建起他做人的尊严,如今,他依然是农场里最可靠的一员。除了固定员工,朱晓云的农场还常年为周边的留守老人、残疾人提供零工机会。他深知一个工作岗位,对于残疾人而言,不仅意味着生存的保障,更是自立自强的基石,是融入社会、赢得尊重的桥梁。

结语

从病房凝视榜样的微光,到拄拐丈量创业的脚步;从婚纱店捕捉幸福的瞬间,到田埂守护作物的成长——朱晓云用二十年诠释着“残健共融”的理念。这轨迹并非坦途,它布满拐杖的深痕、汗滴砸出的坑洼,更有莲梗腐烂的苦涩、疫情封锁的寒霜。然而,正是这深浅不一的印痕,构成了他生命的重量与质感。它们无声地诉说着:苦难的土壤,亦能绽放生命之花!

【榜样力量】

朱晓云撑起的,不仅是个体的重生,更是在无数曾被遗忘的角落,种下了希望,点燃了微光,让残缺的生命,同样能绽放出绚丽饱满的生命之花!

采访专栏

车祸后经历了漫长的康复和多次手术,那段最艰难的时光里,是哪些残疾人榜样具体事迹给了您最大的触动和力量?

朱晓云:住院期间总共两年多,七百多天。偶然的一次机会,我接触到残疾人的励志事迹,然后通过他们的一些事迹给了我触动。其中有一些像华罗庚,张海迪他们的残疾事迹、励志故事,从住院开始的灰暗田地到他们给了我一束光,看着人家这么严重的情况还能站起来,还能给我们带来正能量,所以我觉得只要是精神在,人活着就是最好的。

康复期间您决定借款50万创业,除了榜样的力量,当时是什么促使您下定决心创业的?

朱晓云:之前我也是开着店,然后出了车祸,看着年迈的父母都为我操劳,我躺在病床上什么做不了。那我就在想如果我就这样躺下去呢?还是做点什么吧,躺下去就苦了父母一辈子,那自己是不是也该为他们分担一下,那么正好我看到那些励志故事,他们在那么严重的残疾面前,人家都能自己创业。所以我也就想自己试一下,哪怕失败起码试一下,证明自己还活着,不管是残疾还是不残疾,只要活着还是再努力一下,证明一下自己还有点用,给父母分担一下压力。